非遺里的恩平丨恩平木魚
恩平木魚 起源和得名 恩平木魚源遠流長,來源于中原文化,起源于明成化年間,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恩平木魚不斷傳承和發(fā)展,深受群眾喜愛并流傳至今,是一筆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(chǎn)。2007年,恩平木魚被列入江門市第一批市級非遺項目名錄。 “恩平木魚”名稱的由來民間有三種說法。一是因說唱時敲打節(jié)拍的樂器像佛教徒念經(jīng)所敲打的木雕的魚形物,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說唱體為“木魚”;二是得名于藝人演唱的道具。唱龍舟(木魚的唱腔之一)的藝人一般都會拿著一艘木雕的龍舟作為道具演唱,由于龍舟雕刻工藝復雜,藝人便簡而化之為魚,龍舟變成了木雕的魚,群眾據(jù)此稱之為木魚;三是木魚脫胎于瑤族的民歌“摸魚歌”,瑤族語言“摸魚”與恩平方言的“木魚”幾同,以一音之轉(zhuǎn)便叫成了“木魚”。雖然三種說法均無確鑿的考證,但此種行腔被群眾習慣地稱為木魚腔,又因為使用恩平方言演唱和具有恩平獨特的地方特色,后被稱為恩平木魚。 唱恩平木魚時用的“龍舟拐” 恩平市博物館供圖 獨特的文化標記 恩平木魚表現(xiàn)形式豐富,旋律獨特,分為生產(chǎn)、嘆世、賀喜、愛情、哭嫁等,其所吟唱的內(nèi)容包羅萬象,主要是頌揚社會進步,反映人間真情為主。 恩平木魚有金腔、龍舟腔、庚子腔、三級浪等十多種,多采用“七言”和“梅花間竹”韻,演唱形式由獨唱發(fā)展到對唱、小組唱、二重唱、木魚劇、小戲、小品、快板等。 在恩平習俗活動和場合都有特定的木魚,如婚娶、壽慶、開工動土、新居入伙、小孩滿月等等,涵蓋了恩平人生活和生產(chǎn)的各個領(lǐng)域,與群眾性習俗緊密相連,相生相伴,具有濃郁的本土氣息,成為恩平獨特的文化標記。 恩平木魚靠口傳心授在民間流傳,如母教女、父傳子、藝人帶藝人是主要的形式。恩平木魚能流傳下來,除了傳唱者外,還得益于各個歷史時期的作者、推廣者以及研究改良者的貢獻,他們對傳承和弘揚恩平木魚發(fā)揮了積極作用。如第一代傳人梁庚子,不但一生從事木魚活動,還創(chuàng)造了庚子腔;第二代傳人梁振牛,不但寫和唱,還編著教材,授課授徒;第三代傳人吳榮光,不但從事木魚活動40多年,還對恩平木魚作了系統(tǒng)的研究,整理和編寫了教材,創(chuàng)作了大量作品;恩平民歌傳承人鄭沃波不但力促政府扶持和開展恩平木魚推廣活動,還站在改良者的高度,對恩平木魚的節(jié)奏、旋律等作了適應(yīng)時代性的改進。 恩平木魚吐字發(fā)音有著濃郁的恩平地方特色,對格律的要求較嚴,富有辭賦的格律之美,與當?shù)氐拿耖g習俗相生相伴,因而流傳甚廣,在海外鄉(xiāng)親中的影響也很深。它能增強恩平人民的歸屬感,具有一定的文化身份認同意義,存儲著大量的歷史信息,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。 恩平木魚表演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恩平木魚最為風行。在那個人人會唱恩平木魚的年代,誕生了不少優(yōu)秀創(chuàng)作者和演唱者,馮子疇就是其中一位。近10年來,退休后的馮子疇更是致力于恩平木魚歌曲的創(chuàng)作和演唱,他將多種表演形式進行融合,創(chuàng)作演繹出屬于自己特色的新“恩平木魚”。作為一名老黨員,他的作品以弘揚社會正氣,歌頌真善美為主,如《號召禁毒》《頌黨恩》《掃黑除惡頌升平》《眾志成城 防控疫情》等。其中《掃黑除惡頌升平》在2020年舉辦的江門市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民間優(yōu)秀文藝節(jié)目匯演中榮獲一等獎。此后,該作品在網(wǎng)絡(luò)平臺廣泛傳播,引起了中央政法委《長安》雜志的關(guān)注,專門對此歌進行錄制。
恩平木魚《掃黑除惡頌升平》參加江門市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民間優(yōu)秀文藝節(jié)目匯演 近年來,恩平市多次開展恩平木魚進課堂和群眾性傳習活動,在一些大型文藝演出活動中均有恩平木魚節(jié)目,讓恩平木魚重新走進人們的視線,用多種方式鼓勵年輕人、民間藝人學習、創(chuàng)作、演唱恩平木魚,讓大家重新了解這一地方的古老特色文化,進一步推動恩平木魚的傳承與發(fā)展。 恩平木魚傳唱教學班